|
以水為媒:環境DNA公民科學持續探索江蘇生物多樣性 從6.5環境日到8.15生態日 “環境DNA公民科學”的腳步從未停下 為了迎接首個全國生態日(8月15日),南京大學環境 DNA 技術團隊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指導下,近期組織完成了首次省域范圍內的環境DNA生物多樣性公民科學活動,自今日開始陸續發布環境DNA公民科學活動的調查結果。江蘇省環境保護化學品安全與健康風險研究重點實驗室、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生態健康平臺聯合支持了這次活動。 江蘇部分重點保護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和質量指示物種分布圖 一、新技術,深入尋常百姓家 13市科普機構、高校、環保企業和科創平臺協同開展的創新性科普宣傳和教育模式,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參與科學調查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260余名志愿者成為“公民科學家”,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回收了247份水環境樣本。借助現代化、便捷化的環境DNA精準生物監測和生態健康診斷技術,通過科學愛好者和科學家共同合作的方式,老百姓使用“環境DNA采集工具包”能輕松完成水體采樣,并擁有親自參與和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調查的機會。 環境DNA采集工具包 公民在不同生境采樣 小志愿者進行體驗式學習 志愿者采樣點位主要包括重點湖泊、河流、濕地、池塘和水庫5種水體類型。如淮安市白馬湖、淮安京杭運河支流、泰州市姜堰區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常州燕山公園人工湖、徐州大龍湖水庫等。 二、一瓶水,揭示生物多樣性奧秘 本次環境DNA公民科學調查共發現132種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哺乳類、鳥類和兩棲爬行類等,是一次采用新技術對江蘇生物多樣性的整體探索性觀測。檢出物種涉及《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第一批)》收錄的清潔指示種10種,如黃嘴白鷺、飾紋姬蛙、白鵝雁、丹頂鶴、小天鵝和長江江豚等;《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第一批)》收錄的瀕危保護物種7種,包括黃嘴白鷺、花龜、白鵝雁和長江江豚等;以及《江蘇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收錄的入侵物種巴西紅耳龜,主要分布于常州、徐州和連云港等地。借此機會,公民不僅能增加對特定生物的了解,還能在宏觀層面獲悉水生態系統中旗艦物種、土著物種、入侵物種、清潔指示性各類物種在江蘇重點流域的主要分布情況(圖5)。 三、一鍵化,自由查詢調查結果 本次環境DNA公民科學活動本著“發現、記錄、分享”的原則,參與者可在“環境DNA公民科學”小程序中自由查詢結果,小到看不見的細菌、微生物,大到魚類、鳥類和兩棲動物,由點及面地串聯河湖生態情況,為公民科普生物知識的同時全面深化公民的環境保護理念和預警意識。此外,長期的調查數據積累成果(如魚類的恢復趨勢、入侵物種的數量變化、鳥類群體的遷徙路徑)也將在公民科學調查報告中得以體現,為科研項目及水生態考核提供數據支撐,也為監測部門完善水生態綜合治理系統提供現實依據。 APP小程序結果查詢流程示意 參考標準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團體標準3項: 1.《淡水生物 DNA 條形碼構建技術規程T/CSES 80—2023》 2.《淡水生物監測 環境 DNA 宏條形碼法T/CSES 81—2023》 3.《基于環境 DNA 的淡水生物評價技術指南T/CSES 82—2023》 |